本站公告
|
加入收藏
|
设为首页
|
会员中心
|
我要投稿
|
雁过留声
|
RSS
首页
资讯
教与学
教学资源
精品资源
高考真题
中考真题
分类汇编
购物
在线考试
好域名
收购本站
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
>
教与学
>
教学论文
巧用信息技术 实现数学课堂双主体效应
时间:2014-08-18 23:23:06 来源: 作者: 本文已影响:人
> 生:这还用问,肯定是锐角三角形。
(打开后,出现了三个不同类别的三角形,学生傻眼了。)
这样设计,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,激发学生急于想揭示知识的本质的学习积极性,为今后学习开辟正确的渠道。
2、巧用信息技术施展连环。信息技术不应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,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注意巧施连环,步步为营,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,理解概念,把握学习重点,突破学习难点。在教学《长方形的面积》时,让学生浏览游泳池、天安门广场、办公桌玻璃台面等实物图片后,问:“你想用摆单位面积的方法来算这些物体的底面积吗?”生答:“这些物体的底面太大,如果再用这种原始的方法去算它们的面积,不仅费材,还费时费力。”这样很自然地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,使学生明确这一课的学习重点是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。学生在摆一摆、拼一拼、想一想、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=长×宽。在知识的应用中,再次显现游泳池、天安门广场的实物图,问:“怎样求出这些物体的底面?”生答:“要量出底面的长和宽。”接下来电脑屏幕出现了游泳池、天安门广场的长和宽,学生很顺利地求出了它们的底面积。当再次出现办公桌玻璃台面时,教师说:“今天刘老师真的很需要帮助,我不小心把我办公桌的玻璃台面弄破了(图中玻璃面比办公桌面小,长8分米,宽6分米)只记得这块台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,我该怎么配才合适呢?”学生是聪明的,他们在排除中筛选出配长8分米,宽3分米和长6分米,宽4分米的玻璃较合适,当把他们的设计结果展现出来后,发现第一种配法不能给人美感,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案好。想不到我的连环套被学生解了,我会心地笑笑。
三、巧用信息技术质疑求异,超越自我。
质疑是创新的开始,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,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,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的结束,都要充分考虑各种教育因素、各种教育影响并充分组织各种教育资源,引导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,使学生在教师的主体性组织中借鉴知识,创造思维并超越自我。
1、引导自主探究,形成新知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在人的心灵深处,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,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、研究者、探索者,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,这种需要特别强烈。”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,不能把信息资源和CAI课件当作表演的充实,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,自己决定探究方向,使学生个体得到应有的表现。在教学《分数的意义》时,学生认识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,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。接下来,电脑屏幕上出现了6只熊猫玩具图,师问:“如果要把这些可爱的熊猫平均分,你会怎样分?这样的1份或几份是熊猫总数的几分之几?”在探究过程中,有的认为可平均分成2份,每份是熊猫总数的二分之一;也有的认为可平均分成3份,1份是熊猫总只数的三分之一,2份是熊猫总只数的三分之二;还有的认为可平均分成6份,1份是熊猫总数的六分之一,2份是六分之二……5份是六分之五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容易得出:把几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,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。前后联系比较不难得出:把单位“1”平均分成若干份,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。
2、鼓励合作探究,达成共识。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愈来愈显示出合作的重要性,不合作,只会固步自封,谈不上与人交流,不吸收别人的东西就要多走弯路。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,教师不要做鼠标的“仆人”,应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,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,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,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、全班的认知成果,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。
三、巧用信息技术塑造人格,关注心灵。
塑造理想的人格形象是教育的最终目的,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不但要有知识,还要有一颗至真、至诚、至美的心灵。一堂好的课,不仅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开发,更应该注重塑造理想的学生人格。
1、以人为本,塑造人格。从人的精神角度看,人的精神生活意味着在积极的活动中德、智、体、美诸方面的需要和兴趣都得以形成、发展和满足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,不但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,形成熟练的技巧,还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品质的人,使学生品学兼优,情爱丰富。在认识圆周率的同时,把中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介绍给学生,养成民族自豪感。在教学时、分、秒时要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、妥善安排时间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。
2、以情动人,关注心灵。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提出了三个目标:知识与技能,过程与方法,情感态度价值观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,最为核心的部分,它最能体现学数学的魅力和价值。让学生拥有知识的同时,拥有健康情感已是各类教育的题中之意,有了人的健康情感,才能不断产生和增强适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亲情意识、友情意识、爱情意识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自主意识、公平意识、竞争意识、效率意识和美德意识、开拓创新意识,才能树立人与自然、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。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,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反应,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,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。
运用信息技术不是实现数学双主体效应的唯一途径,但巧用信息技术切实能实现数学课堂双主体效应。信息技术好比课堂教学中的一根弦,让我们巧妙地运用这根弦来弹奏出数学课堂双主体效应的优美旋律,让信息技术成为实现数学课堂双主体效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
上一页
[1]
[2]
2
/
2
首页
上一页
1
2
上一篇:
现代教育技术在图形教学中的运用
; 下一篇:
运用多媒体 突出三个“化”
发表评论
共有
条评论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百度
相关文章
无相关信息
谷歌
栏目更新
淘宝
栏目热门
高级搜索
网站首页
|
关于我们
|
服务条款
|
网站优势
|
广告服务
|
联系我们
|
网站地图
|
免责声明
|
帮助中心
|
WAP
| |
【推荐网站】:
小题大做
|
好米店,买到就是赚到!
版权所有:
EDUY.NET
© 2006-2050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!
【阳光数学网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,请联系我们。
Copyright 2006-2050 阳光数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14006877号